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2025年出版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在轻度抑郁风险和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经常或每天不想上学的比例分别高达20.2%和45.4%,“上学难”成为许多家庭的困扰。
“书名写什么,很可能就是我们缺什么。”在上图东馆举办的“600号心理”系列新书《轻松上学:亲子沟通心理指南》分享会上,作家格十三的话引起台下读者一片共情的笑声,“做人有烦恼,育儿就有烦恼,而有孩子的人通常更加焦虑,因为人生变得更不可控。让孩子能够‘轻松上学’成了一门科学、一门技术,一个家长需要习得的技巧。”
《轻松上学:亲子沟通心理指南》分享会现场 施晨露摄
“600号心理”系列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打造的科普品牌,已推出《家庭情绪养育》《青少年抑郁照护者指南》《轻松上班》等多部畅销书。新作《轻松上学:亲子沟通心理指南》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团队编写,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拆解了75个家庭常见的养育关键词,涵盖情绪管理、学习适应、社交引导等七大核心主题,从儿童青少年个性、依恋模式、心理韧性等潜在影响因素入手,为家长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亲子沟通指南,帮助孩子应对上学焦虑、拖延磨蹭、人际敏感等问题。
“600号心理”系列图书
“错误的沟通像在‘筑墙’,科学的方法是‘搭桥’。”主编李黎向现场读者分享书中提到的“沟通三步法”,通过观察孩子状态、表达共情、询问需求,引导孩子逐步建立起对家长的信任。李黎强调:“破解‘上学难’的关键在于亲子沟通。书中的‘家长工具箱’提供了从‘角色互换游戏’到‘非暴力沟通话术’等20余种实操工具,帮助家长用科学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敢于主动分享校园生活的困惑与喜悦。”
“‘600号心理’系列之前出过一本《家庭情绪养育:智慧父母的修炼手册》,很多家长由此知道了重视孩子情绪问题的重要性,但仍然不知道如何把书里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实际场景中。”另一位主编曾庆枝说,身为精神卫生工作者和一个初一孩子的母亲,她与孩子的日常相处同样冲突不断,“编写这本书从家长角度出发,通过场景化描述和心理学视角,解析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家长采取的干预措施为什么对孩子没有效果。”
《轻松上学:亲子沟通心理指南》分享会现场 施晨露摄
“希望更多读者看了这本书就不要来‘600号’了,这种往外推的工作很重要。”格十三感慨,在如今的竞争环境下,比起孩子,需要先松弛下来的可能是家长。
“家长过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示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600号心理”总主编谢斌认同这种看法,“如果家长的状态是松弛的,学校的环境是宽松、友善的,孩子就不会紧张到哪里去。”
谢斌同时抛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通货膨胀”的观点,“近些年,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科普更多了,更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我们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科普做得越好-人们的意识更提升-发现的问题越多,在谢斌看来,心理健康问题由此陷入一个“通货膨胀”的链条,对此,社会需要更多包容度,“更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以后,或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或他人归类于心理疾病患者,尤其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泛化归类方法是不科学的。”
“我们往往看到孩子的问题,但忽视了他们面对的困难。”曾庆枝说,许多家长习惯用“考得怎么样?”“为什么晚归?”等封闭式提问开启对话,反而将孩子推向沉默,“亲子沟通不是信息收集,而是情感的双向流动——当家长说‘你今天看起来很累’,孩子才会意识到‘我被看见了’。”
九八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